3月7日上午,北京市召开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启动会,教育系统、党政群系统、社科研究系统、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以及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就做好评奖工作进行交流。会议由市评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同志主持。市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同志介绍了本届评奖条例和实施细则修订情况,并就评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市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同志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强调本届评奖工作关键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
本书采取理论与实证、问题与对策、国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我国北京、广州、南京、成都、宁波、南阳六个城市和地区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成就与问题,参考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形成研究成果。上编基于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阐述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意蕴和相关机理。从制度—结构—运行三个维度,着力解析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在法律法规、财政制度、购买内容、购买方式、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现状、特征与问题。此外,对于两个专门领域即农村公益性公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一书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缘起与形成:探索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哲学认识论框架与政治社会学方法;(2)传播与流变: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正统”(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解)、“传统”(前苏联官方教科书体系的理解)、“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中国模式”的解读;(3)历史与现实: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背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义。本书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力图通过在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全面和历史的理解的条件下,对意识形态介入现实的方式和作
本书在甄别细节、清理思路并据此把握和提炼出贯穿全书总体图景的基础上,整合文本议题,梳理出“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诸如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财产关系、“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和社会众生相以及具体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展示了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观照世界方式的异同,进而认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和实践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第一,从思想承续的关系
《股市危机——历史与逻辑》一书结合历史和理论,着力寻找尽可能避免和有效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股市危机的方法途径,为中国大国金融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全书分史论篇、专论篇两部分,分别从历史、理论、学术层面分析了股市危机的方方面面。在史论篇部分,通过对各国金融危机的历史轨迹追踪、动因和传导演变的分析、政府干预与政策改进的总结,从理论上和学术上理清了危机重演的逻辑。并寻迹我国2015年中期发生的股市危机发酵和演变的路径,从学术上分析内在和外在动因,总结出引发这次危机的6大主因。在专论篇部分,结合历史典型案例和相关理论
《中国政府统计问题研究》紧紧围绕中国政府统计的改革和发展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在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方面,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作用和局限性,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回答了关于这一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的若干质疑和广大用户的关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收入分配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标和有关计算方法,澄清了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若干误解;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最终需求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指标与有关专业和部门统计指标之间的关系,解答了这些国民经济核算指标在总量和速度上是否存在
《中外跨国公司发展史(上下卷)》共分7篇30章,总字数近130万字。上卷分为三篇:第一篇:跨国公司发展史总论(包括2章);第二篇:跨国公司专题史(包括5章);第三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史(包括5章)。下卷分为四篇:第一篇:欧美日等国家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包括4章);第二篇: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中小型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包括3章);第三篇:中国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包括8章);第四篇:其他角度的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包括3章)。概括起来,本书具有以下四个主要创新点和特点:第一,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中外跨国公司成长历史脉络
本书采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投入产出理论、计量经济学理论、可计算一般均衡等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碳排放总量的确定,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分配以及碳排放目标的实现途径与机制设计问题,并利用动态模拟方法进行模拟研究,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指导与借鉴。本书主要观点和建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的研究。研究认为关于国际碳排放责任的分配,应区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纯技术效应和汇率效应,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分别承担。这种方法相对于单纯的“生产者负责”或“消费者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