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中国扶贫》
发布时间:2022-08-17    作者:    来源: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
【字体:       】

雷明.jpg

中国的扶贫工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快、最大规模的扶贫盛举”。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扶贫事业已经走过70年历程,从最初筚路蓝缕到改革开放时期“摸着石头过河”,再到十八大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重重困难,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取得了里程碑式成就,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为全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紧紧围绕中国扶贫这一主题,基于中国反贫困70年(1949—2019)、改革开放40年(1978—2018),特别是十八大(2012—2019)以来的实践,基于政策文件、统计报告和典型案例,综合国内外学术研究,对新中国70年扶贫史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梳理和总结。具体内容包括:①揭示中国扶贫发展的现状以及历史轨迹;②总结中国扶贫发展的工作机制;③提炼中国扶贫发展的经验模式;④分析中国扶贫发展的路径。

全书系统描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我国的扶贫理论和实践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扶贫工作,涉及发展轨迹、工作模式、治理结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及实现路径等多方面内容。突出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及十八大、十九大后中国扶贫战略的调整,并列专章详述我国扶贫的成功路径,总结我国特有的扶贫理念与方式,辅之以实例具体分析成功原因,深入挖掘和提炼成功经验,列举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全书系统总结和刻画出了中国扶贫工作历经的“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菜单式”到“订单式”、“学后干”到“干中学”、“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供给侧”到“需求侧”的机制转变,以及扶贫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状况。系统揭示了中国政府为推进扶贫攻坚事业长足发展,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贫困问题,先后采取的输血救济式扶贫、以工代赈、以县为中心、整村推进、片区扶贫、精准扶贫、深度扶贫和可持续扶贫等扶贫模式特点。

同时,本书更是揭示出中国在不断探索中建立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合作的扶贫治理结构,形成的经济扶贫、法制扶贫、道德扶贫、内生动力扶贫的全方位多领域扶贫机制,深入剖析了不断健全的中国特色扶贫政策体系,揭示了中国扶贫借助行政手段和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汲取国际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提高贫困人口脱贫参与度与可行能力,扶贫事业的内在发展力伴随着扶贫开发建设得以提升的内在原因,以及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为中国扶贫事业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的显著特点。

本书对于全面了解新中国70年扶贫全貌,了解中国扶贫经验,理解中国扶贫模式,特别是领悟中国扶贫之内涵和精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供稿:成果转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