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以无声的形式向人民群众讲述着“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目前,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如何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笔者对北京市的系列举措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科学保护,让革命文物有个“家”
革命文物保护人士常说,文物必须进行精细的整理之后对外公开,才能教育后人。做好收集、整理、修复、展览、研究等一系列保护管理工作,革命文物才能有个“家”,红色基因才能更好地代代相传。
据统计,北京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8处,可移动文物2111件(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一级文物1974件(套)。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是北京光荣革命传统的见证,反映了北京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建设形成新高地,北京市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北京市进行了高水平的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系统评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现状,建立了资源目录和数据库。北京市在2021年公布首批革命文物名录后,还在继续推动核定公布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通过编制实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五年修缮计划,推进天安门、北京大学红楼、卢沟桥(宛平城)等一批代表性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可移动革命文物征集,推进全市馆藏革命文物认定、定级、建账和建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次,北京市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形成了首都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的重点品牌。近年来,北京市不断完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体制机制,相继印发《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关于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等规范性文件,着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显著改善了革命文物保护状况。通过集中连片保护,形成了以北大红楼及周边革命旧址为代表的建党文化资源,以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代表的抗战文化资源,以香山革命纪念地和香山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创建新中国文化资源三大红色片区,并推进了对原平西、平北等革命旧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当然,在革命文物保护过程中,也有个别区域囿于资金、人力限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相关资源还需要适当向北京市郊区革命文物倾斜,最大限度地实现革命文物的保护目标。
活化利用,用好革命文物这一“生动教材”
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2021年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在北大红楼正式与公众见面。此外,先后与观众见面的,还有集中保护修缮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共31处。展览及相关革命文物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来的,为公众上了一堂鲜活而又生动的党史课。
近年来,北京市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立足三大红色片区,用好革命文物、红色典籍、纪念设施、红色剧目等红色资源,充分运用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和各类纪念设施,就近就便开展体验教学、主题党日等活动,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让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让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活化利用革命文物,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比如,北京市西城区通过盘活老胡同等资源打造立体博物馆、开展“骑寻红色地标”活动等,还通过组织专题展览、主题讲座、沉浸式演出等多种活动,让红色文化资源成为革命教育的重要课堂。据了解,北京市目前拥有的市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达到206家。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2家,红色文化类教育基地60余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当然,革命文物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情况。这也需要各区域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尝试新路径。比如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门旅游、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强烈愿望,逐步成为旅游发展新亮点。一些区域还可以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系统规划红色乡村旅游线路,实现革命文物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宣传展陈,让革命文物更加深入人心
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播出后,北大红楼、李大钊故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北京鲁迅博物馆等迅速“出圈”,这成为北京革命文物及纪念地因优秀文艺作品而“走红”的经典案例。同时,北京诸多革命纪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推介革命文物,让革命文物由特定的纪念馆走向人民群众尤其是走进青年人的视野。这也启示我们,新媒体时代,北京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的宣传,必须要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与时代精神共振。
如何通过文艺创作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重要的时代之问。
近年来,尤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市立足革命文物推出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比如话剧《香山之夜》在香山公园双清别墅进行实景演出,让革命文物以及其承载的红色文化直击人心。而电视剧《香山叶正红》的热播更是吸引了大批观众来到香山脚下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通过进京“赶考”的吉普车、渡江战役中的小木船、开国大典上威武的礼炮看见历史,净化心灵。
借助文艺创作以及互联网技术,全景、动态呈现革命文物样态与历史,是增强革命文物吸引力与传播力的有效途径。北京市已有相当部分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管理单位设置新媒体宣传平台,积极主动“发声”,不断输出优质内容,加强革命文物的宣传推广。当然,这些还不够,相关各方还需要不断尝试拓展人民群众线下互动式体验的空间,推广参观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的“打卡”、集章等活动,既有效宣传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也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融入感和获得感,以此吸引更多群体走进革命纪念地、走近革命文物,实现革命文物线上线下的宣传互动,最终提高革命文物宣传的实效性。同时还要围绕党和国家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战略,举办系列展演展览展示活动,让鲜活生动的革命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催人奋进的伟大精神绽放文艺舞台、见诸笔端画板、闪耀展览展演、走进观众心里。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中国共产党北京革命文物及纪念地的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