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21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高峰论坛在石景山区首钢文化园举办。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分别致辞。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才雄出席论坛。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沈洁主持论坛开幕式,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刘晓勘主持报告会环节。北京市政协科协界别委员,市科协十届常委专委会的委员,以及两界社会组织代表、文博领域专家学者代表200余人参加了论坛。
本届高峰论坛由市科协、市社科联、市文物局共同主办,以“科技文化融合,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为主题,邀请科技界、社科界和文物界、企业界专家以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应用场景,探讨科技文化赋能博物馆的有效路径,为厚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土壤建言献策。
牛青山在致辞中指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以精神根脉,深沉的文化担当是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崇高使命,而与日俱新的现代科技则为博物馆之城插上文化展示和传播的翅膀。第一,博物馆之城建设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机载体,我们要坚持自信自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博物馆之城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有力担当,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依托北京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新优势、开辟新路径,让文物古建“活起来”,为人们提供更为多样的文化选择,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给养,使博物馆成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强有力的文化担当。第三,博物馆之城建设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以博物馆为重要载体,搭建起促进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的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刘洋在致辞中提出,高峰论坛聚焦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创新性问题,形成了包括文化事业发展在内的一大批决策参考报告,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博系统将同市科协、市社科联共同推动更多有条件的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科技手段,营造更多的新场景,设计更多的新项目,更好地讲述北京故事,展示北京首善之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为推动北京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博物馆之城的发展增智聚力。
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原理事长,清华大学科技传播普及研究中心理事长徐善衍强调,应充分体现科学文化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每一座博物馆都应当做到与城市的发展和大众的需求相融合,为大众和城市的发展服务,北京博物馆之城要加大规划目标、建设责任及动力机制的探索研究。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对什么是博物馆之城,为什么北京提出要建设博物馆之城,怎么建设博物馆之城进行了解答。他指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将会成为推动首都文化事业提质增效、释放增长潜力、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提出,要建设以读者为中心的博物馆,建议政府加大与大学合作力度,与公园和博物馆联手,着力扶持外国艺术或者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以此提高公众进博物馆参观的愿望及阅读博物馆的能力,培养中国观众欣赏各式各样高水平博物馆的“雅趣”。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结合案例介绍了数字文化遗产空间智能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智能与空间智能的混合知智能是未来学科交叉的主要趋势,并建议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拓展数字文化遗产空间智能和虚拟修复技术的应用广度。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族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民指出,随着当代人们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不断增加,在教育和文化传播领域,多模态的运用能够超越语言和文字的限制,利用多种的感官表达和刺激,帮助受众更好地吸收多种样态、多种面向的知识和信息,做好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交流表达。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腾讯研究院副院长舒展认为,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物资源的线上化,将物理世界相对脆弱的文化遗产转换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实现文化遗产的再现和复原。通过数字孪生和游戏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数字资源的二次活化,助推新时期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3年是两界联席会议设立和高峰论坛举办20周年,主办方在论坛现场设置主题展示墙,文字图片相结合,回顾了两界合作20年的重大事件。
(供稿:学术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