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2024·学术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4-09-10    作者:    来源: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
【字体:       】

会议现场.jpg

8月30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2024·学术前沿论坛”在市社科联举办。北京市哲学会、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北京教育学研究会等15家基础学科学会和工商管理学、艺术学、国际关系学3个课题组发布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集中展现2023年度各学科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积极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论坛并致辞。市社科联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崔占辉主持论坛,首都社科界专家学者、高校社科代表及新闻媒体110余人参加论坛。

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jpg

牛青山指出,近年来首都社科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立足学科基础,自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与经验开展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希望大家进一步发挥好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的导向作用,鼓励更多学者参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形成更加广泛认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形成发展合力,从每个学科发力,增强自觉性主动性,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总结提炼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做起,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切实增强学科知识体系建设的自主性,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活力和创造力。

杨学功.jpg

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北京哲学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取得一系列富有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了全国的领先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以学术方式介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在儒家哲学、道家道教哲学和佛教哲学等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论著,取得明显进展;外国哲学研究亮点突出,国际学术交往更加密切;美学界重点围绕“多元与创新”,以新视角、新观点不断深化美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界聚焦学科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前沿问题,继续深化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等问题研究。

苏剑.jpg

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苏剑教授指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上升为系统性的理论构建,需要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2023年度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报告总结分析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分支学科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进展,力图更好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构建。

刘亚秋.jpg

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刘亚秋研究员指出,2023年北京社会学界在系统探索构建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学理化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为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学科智慧。未来,社会学学科需要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最大的政治,对互联网社会,以及依托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工具的新业态群体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在社会治理领域,也需要纳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这一关键影响变量,以深入总结鲜活的实践,提升社会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层次,提高社会学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效能。

段成荣.jpg

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指出,2023年人口学研究成果表现出以下突出进展:一是聚焦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关议题;二是立足人口发展新常态;三是紧跟数字技术进展;四是深入考察人口各要素及其与经济社会等要素的关系;五是全面描述了我国人口现状;六是关注了不同群体的异质性;七是具备一定国际视野;八是重视人口与城市的关系。随着我国人口转变的日益深化,人口学学科学术建设应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充分有效的人口理论支撑。

王栋.jpg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栋教授指出,2023年北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国际关系学、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建设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体系更加优化,学科平台更加健全,学术研究更加深入,学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未来,将优化顶层设计,密切国际关系学、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涉及的各社会领域、各相关学科,深化合作与协同,努力提高学术转化效率和咨政服务能力,全面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国际关系学科的智慧和力量。

张爽.jpg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爽教授指出,2023年度北京教育学学术研究横向覆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学等全部15个二级学科研究领域,纵向关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终身教育等全部教育学段。丰富的研究成果强化了教育学学科的理论建构,为促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未来,建议教育学学科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提升学科理论阐释力;持续优化完善教育学学科布局,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聚焦教育改革中重大现实问题,激发学科的创新活力。

史金生.jpg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史金生教授指出,2023年语言学界继续以文化自信为导向,进一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立足中国大地,面向汉语实际、面向未来,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理论语言学研究中,形式主义语言学与功能主义语言学取得新突破;应用语言学聚焦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等研究取得新进展;汉语言文字学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和相关交叉领域方面取得新进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在语言接触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顾亚奇.jpg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教授指出,2023年北京艺术学学科在学位授权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术组织、学术机构、学术期刊管理、学术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未来,建议从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支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政策保障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断强化,促进中国艺术学学科学术的全面发展。

(供稿:学术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