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
第22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论坛
发布时间:2024-10-18    作者:    来源: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
【字体:       】

2C4A7838.jpg

论坛会场

2C4A7846.jpg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才雄主持论坛

2024年10月14日,以“城市之光——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第22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论坛在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举办。论坛由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科协共同主办,邀请了科技界、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家精神进行交流研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城市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李昕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才雄主持。

2C4A7896.jpg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致辞

牛青山在致辞中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科学家精神并不只存在于自然科学研究中,仰望星空追求真理、脚踏实地探索世界同样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精神追求,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根本遵循。科技事业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同样需要大批像老一辈科学家那样严谨勤奋、坚忍笃定、静水流深,争做时代清流、社会砥柱的科学家、社科学者。希望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携手并进、勇毅前行,共同弘扬科学家精神,共同书写首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篇章!

2C4A7929.jpg

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李昕致辞

李昕在致辞中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鲜明的价值共识。北京市科协作为首都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坚持以科学家精神强化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通过建设教育基地、组织宣讲宣传、开展“三进一上”系列活动等举措,激励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矢志创新,为科技强国建设建功立业,并努力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科技界走向全社会,带动社会风气向上向善。相信两界携手,一定会更加丰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底蕴,拓展科学家精神辐射的广度深度,凝聚更多科学家精神的追随者、实践者、示范者,让科学的天空更加星辰灿烂、微光成炬!

2C4A8475.jpg

北京市社科联秘书长、一级巡视员崔占辉主持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由北京市社科联秘书长崔占辉主持。

2C4A8036.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孙丽丽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孙丽丽以“弘扬科学家精神、分享工程师的自豪”为题作报告。她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绿色低碳和信息技术驱动变革,我们的事业依然充满挑战且大有可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科学之树长青不在于一个人的科学生命长青,而在于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断投入到科学的洪流中。科学家精神是我们穿越一切困境的力量源泉,期待大家怀揣梦想,追求卓越,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特有的一份力量。

2C4A8251.jpg

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作报告

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在“知识形态的变化与教育的变革”的报告中指出,现在的知识形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大科学知识,是交叠式的知识,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必须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打通学科壁垒,开展大科学教育,才能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汇聚更多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者,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2C4A8297.jpg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作报告

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在“科学家精神的文化涵养功能”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学界的宝贵财富,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精神的形成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时代的塑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科学家精神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创新动力,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在贯通古今中西桥梁的作用上,其文化涵养功能会日益显现。

2C4A8392.jpg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刘伟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国家一级教授刘伟以“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规律”为题,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对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他指出,科学家精神的核心特征在于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历史表明,从渔猎社会到智能社会,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制度的适应性变革。为了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必须深入合作,架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内在联系,并把握其内在逻辑。从微观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市场竞争主体制度、市场经济交易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和投资体制面临变革。从宏观上看,新的科技革命对资源配置、财政体制、货币体系和绿色发展方式等带来挑战,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2C4A8457.jpg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作报告

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在“关于‘三个体系’建设与人文学科创新发展的一些思考”的报告中认为,虽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目标、方法、手段都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揭示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群体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探索未知、追求真知、质疑已知、阐明新知。他强调了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表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有其用,各得其所。“如果说加快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增强科技的硬实力,解决的是‘卡脖子’的问题,那么加快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增强思想文化的软实力,解决的就是‘卡脑子’的问题。”要重视挖掘人文学科的精神,推进传统人文学科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要重视新材料和考古新发现,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2C4A8496.jpg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教授作“再读《科学工作十四条》——科学家精神与‘第一个科学宪法’的制定”报告。她回顾了第一个“科学宪法”制定的历程,展现了科学家精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第一个“科学宪法”制定不仅指导了当时的科学研究,也为今天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认为,科学家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素养,不仅在当下显得迫切和重要,而且始终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在过去的探索和未来的发展里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市社科联常委委员,首都高端智库代表,首都社科青年学者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社科报、北京日报、前线杂志社等媒体共120余人参加论坛。

2C4A7739.jpg

与会嘉宾在通明湖信息城产业服务中心调研

会议开始前,与会嘉宾到通明湖信息城产业服务中心、工信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展示中心、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考察。

(供稿:学术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