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举办第十八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向各位嘉宾表示热忱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呼唤思想理论学术的创造性发展。知所以来,方知何以前行。思想理论的创新发展需要我们返回到思想的源头,从中汲取新的启示与滋养,结合新的实践,探索新的规律,推动新的发展。因此,本届论坛以“与时代并进:经典诠释与理论创新”为主题,目的就是溯源经典、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以时代为观照,推动古今中西文明对话,加深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交流融合,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贡献智慧。
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思考,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理论的新释与再创。有传承才有积累,有积累才有创新。我们进行学术理论创新,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善于融通古今中西各种资源,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注入强大内生力量。
第二,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我们进行学术理论创新,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既扎根中国大地,又放眼人类发展进步的潮流,把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拿来”并进行“化育”,吸收改造其中一切有价值的好东西,来滋养我们的文明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既要彰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也要体现中国看世界的积极主动和历史自觉,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论坛上中青年学者的选题,既有对基础概念的辨析,又有对经典理论现实观照的思考,正是一场古今中西的交流对话,一定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锤炼理论思维,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人类文明进步的最大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新时代是特别需要思想引领的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必然是一个继承与创新交融的体系。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我们进行学术理论创新,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善于从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中提出理论问题和学术问题,形成有学理性的研究成果。以坚实的实践积累、文献积累、思想积累为基础,从有学理性的问题中概括出新的学术命题,进而不断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最终,还需“转识成智”,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潮流,不断以新的知识形态、学术形态、理论形态回应并引领新的实践,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时代命题和历史责任。
中青年学者同志们,学术的创新、学术的活力在于中青年。中青年学者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有希望,国家民族更有希望。从《诗经》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哲学家“阐旧邦以辅新命”的自觉,再到共和国领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的科学判断,旧邦新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生命自觉与发展智慧。希望大家更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担负起新的文明使命,为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文为牛青山同志在2024年11月30日召开的第十八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