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协办的2024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论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举办,主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论坛由京津冀三地社科联于2014年共同创办,是京津冀三地社科联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也是发挥社科优势切实回答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分为开幕式、实践回声、主旨报告、学术报告、会议总结等环节,邀请到14位京津冀三地知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领导,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对话交流,为新时代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建言献策。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开幕式上,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发表致辞,他希望三地社科界更好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加强科研合作和交流对话,着力深化理论研究,持续产出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高质量研究成果,总结提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鲜经验,为京津冀协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提供理论指引和智力支撑。 实践回声环节,北京市、天津
2月27日和3月4日,《北京日报》分别整版刊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奋力谱写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社科”智库高端论坛发言摘登》和北京市委党校《加快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高端论坛发言摘编》,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贡献思想力量。(供稿:智库工作部)
2024年2月26日,《北京日报》推出“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26重要讲话十周年特别报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教授分表发表《肩负起京津冀新的重大使命》《产业协同推进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文章,为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贡献思想力量。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1月25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已由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24年1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2024年1月25日 目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战略规划与建设布局第三章 创新主体与创新活动第四章 创新人才第五章 创新生态第六章 国际开放合作第七章 附 则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活动密集、创新生态优良、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从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第三条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构建高效、协
新年伊始,首都高端智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出版《2024首都发展报告——北京发展的多维透视》。该报告依据超大城市与大国首都发展的规律,围绕城市定位,从人口、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环境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系统分析首都北京发展的演进态势和阶段性特征,并立足新形势和新要求,从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推进新时代首都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供稿:智库工作部)
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部分乡村道路塌方受阻、部分区域停电、部分村线路故障,房屋受损,地震造成多人遇难,受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获知积石山县受灾情况后,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紧急响应、向积石山县慈善协会捐赠15万元,用于支援甘肃受灾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灾后教育助学,体现我基金会的社会责任担当。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是以“通过资金的募集,促进抗战史、二战史研究及和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宗旨的非公募基金会,作为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的具有慈善组织属性的基金会,赋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平教育的使命。守望相助,共渡难关!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向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救援人员致敬!祝愿灾区同胞早日度过难关!(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供稿)
2023年12月16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北京市社科联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为主题,旨在引导青年学者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参会的青年学者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哲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出发,多角度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 牛青山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强调,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引领人类社会前进最大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最大的光芒是思想的光芒,最大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强则国强,中青年学者强,国家则更有希望。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始终坚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和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化理论自觉、实践自觉,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
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提速增长,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国内21座超大、特大城市中居首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日前,《北京高质量发展蓝皮书:北京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和《北京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发布。 本次发布的高质量发展报告,通过经济、社会、生态、创新、文化、治理6个维度、72个指标,评价了2012年至2021年北京高质量发展水平。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介绍,十年间,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由0.612上升为0.960,增长幅度为56.86%,年均增长率为5.13%。报告认为,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提速增长,创新、文化、治理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在21座超大、特大城市中位列第一,发展优势明显。 具体到各维度,北京取得的成绩单同样亮眼。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公共服务水平领先于其他城市,生态高质量发展指数由波动下降转变为持续增长,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文化资源指数均排名第一。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北京陆续出台的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报告显示,在相关政策推动下,2022年,北京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达65.6%,高技术产品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