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必须重新反思、规范人类的工程实践。为此,怎样转换工程思维,应该构建何种工程范式,让工程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和人工物有机、和谐地嵌入到生态系统中去,就成为工程哲学不得不回答的时代课题。工程与生态的联结:工程生态思维 由于工程思维直接影响工程实践方式,要摆脱以往机械工程观下现代工程所导致的生态恶化、生存危机等现实困境,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宰制自然的工程思维。问题是究竟怎样的工程思维方式是恰当的? 对此,有的学者把“工程”与“生态”关联起来,着眼于人与自然冲突的缓解而倡导绿色技术、清洁技术和新能源利用的“绿色工程”——生态工程;有的学者主张改进工程建造的环境,即改进工程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生态,从而来界说“工程生态”。前者着眼于工程的后果是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后者立足于工程活动过程探讨如何改进工程实践的环境。这两种对“工程生态”概念的解读都基于狭义的生态思维。 如果把“生态”作为隐喻,以“广义生态”进路认识、分析、应对现实问题,这就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可称为“广义生态思维方式”。那么,进一步把思维对象聚焦到现实中的工程活动,就是“工程生态思维方式”。其不但
从世界经济发展逻辑与规律来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下逆经济全球化泛起背景下世界经济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承担重要责任的大国,一贯支持经济全球化,主张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今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再次郑重宣示,中国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向第六届进博会致信中,习近平主席又强调,要“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助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应该说,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现在的问题是,二战以来美国主导建立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过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建设新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念与方向仍然共识不足,欠缺合作平台,缺乏公共产品。以目前情况看,中国十年前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提供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平台,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供了理念、规则、机制、治理模式等公共产品,日益凝聚起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全球共识。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凝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全球价值链、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新征程上,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历久弥新。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20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造了“枫桥经验”,几十年来,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经过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并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探索创新,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北京市“接诉即办”以一根热线穿起民生万根线、南京海事法院等11家单位的“海上枫桥经验”实践探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文章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中,我们都要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使我们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对象化,促使自然界趋于人化,同时通过促进生产力不断提高,满足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然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现代化模式,一方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社会建设经验是中华五千年社会文明的思想文化基础,对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应当立足新的时代条件,挖掘中华传统社会思想、社会建设经验之精髓,为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铺就文化底色、筑牢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学的文化根基 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社会学受近代以来实证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追求一般性、普遍性理论时忽略历史特性,是自社会学开山人物孔德以来的一个主流倾向,抽象化、数理化、模型化等取向在当代美国社会学中表现尤其突出。这些倾向早在古典社会学时期就受到马克斯韦伯等人的质疑,并随着时间推移受到越来越多批评。实际上,自然科学和制度学派所揭示的路径依赖效应已充分彰显了历史特性问题的重要性。毕竟,每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每个人和每个社会都带有过去的痕迹。 中华文化传统使得中国社会运行、社会转型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性。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进行国际比较,更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根溯源。由此形成的现代化理论,成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清醒意识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和价值认同的总和。当前,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思想文化的交流场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传播环境,挖掘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融合传播强化思想认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具有包容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共通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当前的媒体
在近日举行的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夏学平介绍,中国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数字技术已跻身全球科技创新第一梯队。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速达18.1%,有力支撑了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也为数字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近日联合发布的《数字贸易发展与合作报告(2023)》显示,2019年至2022年,全球数字贸易增长了36.9%,中国全口径数字贸易总额(跨境电商贸易额和数字服务贸易额之和)由3.17万亿元人民币增加至4.68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3.9%。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加快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数字时代机遇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金钥匙”。 数字技术国际合作对于促进数字时代全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我国数字技术走出国门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是数字核心技术国际竞争力不足。近年来,我国数字科技发展迅速,在数字领域核心技术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今年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文章强调,要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面对新征程新使命,广大年轻干部要牢记殷殷嘱托,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争做忠诚可靠、堪当重任的栋梁之才。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永葆对党忠诚。理想信念,既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回望百年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困顿逆境、挫折失败中不断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无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也是年轻干部勇往直前、乘风破浪的思想之帆,是推动年轻干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年轻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以反面典型为戒,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砥砺对党的赤诚忠心。 不断加强学习,锤炼干事本领。学思践悟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