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研讨活动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

3月4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工作会议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军民出席并讲话。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社科理论界聚焦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本任务,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有力发出首都时代理论强音,推动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会议强调,2025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准确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在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上展现新作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北京实践研究,推出更多代表首都水准、具有北京特色的研究成果。发挥首都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优势,加强各学科基础性研究、前沿问题研究,为推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机制,高度重视青年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高地、传播高地、人才高地。(来源:《北京日报》记者:杨旗)

2025.03.05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宣传部、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报社共同主办了“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24”。论坛以“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坚持守正创新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任务要求,提出了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殷切希望,为新时代工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遵循。与会专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锚定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这一根本任务,在推进“两个结合”上不断深化思想认识、作出理论创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理论支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应有贡献。本版摘登论坛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遵循冯俊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

2024.12.16
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举办

12月14日,“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24”举办,首都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代表、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代表等近百人参加。“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24”召开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的有机统一,它们相互贯通、彼此交融。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陈来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他认为,中华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是中国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弘扬中华文化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只有契合才

2024.12.16
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召开

8月22日下午,首都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召开。会议由市委宣传部、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等单位共同主办,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市委宣传副部长张际出席会议,首都社科理论专家、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负责同志及研究人员代表等参加。会议由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才雄主持。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江小涓,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郑功成,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艾四林,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社长李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贺亚兰等专家学者,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取得的重要成果,深入交流了学习体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献。首都社科理论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入学习、全

2024.08.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系列研究项目工作专题会召开

8月13日上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系列研究项目工作专题会在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召开。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才雄出席会议并讲话。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贵清,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黄百炼等专家到会指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王洪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常宇,前线杂志社总编辑梁家峰,市社科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贺亚兰等项目负责人和研究团队代表共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许星主持。 会议现场会上,肖贵清、裴长洪、黄百炼等专家从项目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步骤安排、论证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指导。专家充分肯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系列研究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设计,围绕抓住主题主线、提炼思想精髓、聚焦生动实践、突出北京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并对各个项目逐一进行了点评指导。李忠杰同志在讲话中对研究工作提出了

2024.08.15
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专项课题成果交流会召开

6月26日下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专项课题成果交流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会议由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许星主持,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研究基地主任邹吉忠致辞,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等专家学者作点评交流,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及研究团队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专项课题成果交流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2023年12月,为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研究阐释,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策划立项15项重大专项课题,基本涵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观点和文化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由15家研究优势突出的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16家哲学、文化领域学术机构支持。项目立项以来,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通过集中组织开题论证、定期检查报告等方式,明确研究主题、方向、目标,加强研究常态化指

2024.06.28
“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23” 在京举行

12月14日,“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23”在北京大学举行,论坛主题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际,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梁家峰主持。 “首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2023”在北京大学举办张际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华文化发展历史逻辑有机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要努力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此次论坛既是对前一阶段的研究阐释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交流,也将推动进一步认识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张际强调,希望首都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创新观点与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的研究,持续深化对这一重要思想与时俱进

2023.12.18
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召开

10月16日,由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北京日报社、前线杂志社等本市社科单位、新闻单位主办的“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座谈会”召开,与会专家畅谈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心得体会。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郭建宁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如何认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原校(院)务委员、副教育长、一级教授韩庆祥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产生深刻化学反应的产物,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是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调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互鉴性、平等性、和平性、普惠性,因而能开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花。”  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继承传统、再造传统。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杨耕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观点,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10.17